荆兴梅教授简介
荆兴梅,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博士,苏州大学精英特聘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,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理事,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和当代西方文论。出版专著3部,在《外国文学研究》、《当代外国文学》、《外国文学》、《国外文学》、《外语研究》、《外语学刊》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。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项、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、江苏省社科基金、江苏省博士后科研基金各1项。荣获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、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奖项。
教学情况
本科生:《美国族裔文学》、《英语读写》、《跨文化交际》
研究生:《外国文学理论》
研究成果
(1)专著3部
1.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城市化主题研究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2019年
2.卡森•麦卡勒斯作品的政治意识形态研究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2015年
3.托妮•莫里森作品的后现代历史书写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2014年
(2)代表性论文
1.幻听与行动:奥康纳小说《暴力夺取》暴力主题新解,《外国文学研究》,2020(6)
2.《天堂》的历史编码和政治隐喻,《外国文学研究》,2013(5)
3.莫里森笔下城市新黑人的转型焦虑,《外国文学》,2019(4)
4.《宠儿》的后现代黑奴叙事和历史书写,《国外文学》,2011(2)
5.《所罗门之歌》的文化干预策略,《当代外国文学》,2014(1)
6.莫里森作品的历史记忆和身份危机,《当代外国文学》,2011(1)
7.伊格尔顿的审美和解之梦,《英美文学研究论丛》,2017(2)
8.移民潮和城市化:莫里森《爵士乐》的文化诠释,《英美文学研究论丛》,2016(1)
9.传媒、戏中戏和虚实之间——《最蓝的眼睛》的后现代历史书写策略,《英美文学研究论丛》,2013(2)
10.解析《金色眼睛的映像》中的性别政治,《外语研究》,2016(5)
11.凝视与反凝视:莫里森小说《爱》的意识形态解构,《外语研究》,2014(6)
12.维特根斯坦的梯子:语言哲学视阈中的斯泰因和贝克特,《外语学刊》,2016(4)
13.后现代视阈中历史和诗学的同构性,《外语学刊》,2015(2)
14.《爵士乐》的后现代性及其语用学阐释,《外语学刊》,2010(6)
15.尤多拉•韦尔蒂《乐观者的女儿》的共同体书写,《山东外语教学》2022(4)
16.凯瑟琳•安•波特《老人》中的美国南方转型焦虑,《英语研究》2022(1)
17.托妮•莫里森三部曲的历史编撰元小说特征,《外国语文》,2012(1)
18.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中的《爵士乐》解读,《文艺理论与批评》,2010(4)
19.身体政治和历史书写:《没有指针的钟》解读,《苏州大学学报》,2015(5)
20.《伤心咖啡馆之歌》的存在主义解读,《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》,2009(2)
21.创伤、疯癫和反主流叙事——《秀拉》的历史文化重构,《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》,2013(3)
(3)主持学术课题:
1.国家社科基金项目“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城市化主题研究”(项目编号:14BWW068),以鉴定良好结题
2.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“现代化进程中的美国南方女性小说研究”(项目编号:19FWWB025),在研
3.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“托妮•莫里森作品的历史书写研究”(项目编号:12YJA752013)
4.江苏省博士后基金“后现代视阈中诗学和历史的同构性:托妮•莫里森研究”(项目编号:1302107B)
5.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“托妮•莫里森的历史编撰元小说研究”(项目编号:11WWD015)
6.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指导项目“托妮•莫里森小说的后现代主题和叙事策略(项目编号:09SJD750008)
(4)获奖情况
专著《托妮•莫里森作品的后现代历史书写》,荣获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(2016)、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优秀成果专著类二等奖(2016)